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源于1903年文华大学,弦歌百年,蜚英腾茂。建系早期,一批从国外归来的著名学者曾先后在这里任教和从事科学研究。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的桂质廷博士,于1930-1939年担任华中大学教授、理学院院长兼物理系主任;毕业于布朗大学的卞彭博士,于1939-1953年先后任华中大学理学院院长、华中师范学院物理系主任。他们言传身教,筚路蓝缕,奠定了华中师范大学物理学科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物理学科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002年经校内院系调整,成立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2003年获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获理论物理国家重点学科。2010年,学校将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作为“特区”加强建设。学院2013年入选湖北省高校首批综合改革试点学院。2016年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2018年入选全国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院和全国首批“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建设单位(2020年12月顺利通过验收)。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院物理学一级学科被评为“B+”; 世界知名学术水平计量分析数据库ESI于2019年5月发布了世界大学物理学排名学术论文统计数据,华中师范大学物理学发表的热点论文数量进入中国前10位;2020年6月29日发布软科2020年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学院物理学科位列内地大学并列第6名,同年物理学专业通过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
学院凤藻锦绣、嘉木葱茏,汇集了一批知名的专家学者治学执教。现有教职工149人,其中专业教师115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等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13人,“楚天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省部级人才计划入选者20人。获“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有国家创新研究群体1个(高能核物理)、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理论物理教学团队)。
学院以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理论物理为代表的科学研究进入国际前沿领域,是国际“重离子物理”的研究重镇。作为中方牵头单位参加了欧洲核子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重离子碰撞实验LHC-ALICE国际大型实验组,是美国布鲁海文国家实验室的RHIC-STAR、欧洲核子中心LHC-LHCb、中国北京BES等国际大型实验组的正式成员。学院高能核物理学科拥有国内高校规模最大的教师团队,首次从实验上确定了强子物质转变为夸克物质的温度,被《Physics World》评为2011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发现了双粲重子,入选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学院建设的“华中师范大学核科学计算中心”入选世界最快超算中心Top500以及节能超算中心Green500。
学院先后与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等11个国家20个大学或研究机构签订合作协议26份,聘任ALICE组织委员会主席等国际知名学者担任讲座教授,举办大型国际学术会议30余次。学院充分发挥国际合作优势,资助本科生、研究生出国访学,与国外知名院校联合培养博士生。2020年学院与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物理系联合培养博士生及青年学者项目入选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
学院现有本科专业:物理学、核物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其中物理学专业设有公费师范、非公费师范、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班等培养类型。学院还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新机制,在校内与数学与统计学学院联合设立数理班、与化学学院联合设立物化交叉班,在校外与中科院精密测量院合作设立天眷班,与高能物理研究所合作设立钱三强英才班。物理学专业是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入选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是国家理科(物理学)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2021年,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成功入选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建设项目。学院以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学院”为目标,注重加强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大力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1500多人,在读硕士研究生500多人,博士生170人。学院以生为本,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广泛参加科学研究、学科竞赛,学术科研成果丰硕。近年来荣获国家级奖励200余项、省级奖励250余项。包括“挑战杯”国家一等奖、“互联网+”国家三等奖、“创青春”国赛银奖、“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国家一等奖、大学生与研究生物理教学技能竞赛全国一等奖等。